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在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落实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战略部署,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异地整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保留独立事业单位法人。 

  中心战略定位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为核心,创新资源生态学理论与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社会化服务,将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单元。  

  中心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是:布局农田水文过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过程与管理、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培育三大研究领域;建设以野外台站和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国家级农业水资源研究平台,构建农业技术网络辐射与服务体系;形成一批解决国家引领性农业支撑关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团队;在小麦育种、水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育与农田污染治理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转移。  

  40多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和STS项目、河北省重大项目和攻关项目以及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地方国际合作项目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突出贡献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132项,授权专利358项,出版专著53部,发表论文1892篇,为我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中心事业编制132人,目前在册人员139人,博士后等流动人员3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余人,多人入选国家、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中心设有生态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有生态学、遗传学博士培养点,生物与医药、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40余名,其中留学生19人。  

  中心下设水资源与节水农业研究室、生态与环境研究室、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室3个固定建制研究室和1个柔性建制的区域农业与政策研究室,共4个研究室,27个研究组;沿北纬38度带分别在河北省元氏县、栾城区、南皮县和南大港产业园区建立了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和南大港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在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塞北农牧交错带建立了塞北生态试验站,形成了“塞北草原-山地丘陵区-山前平原区-滨海平原区-滨海湿地”具有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其中:栾城试验站1989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为第一批基本站,是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成员,1999年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GTOS)成员,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2019年成为国家农业环境观测实验站;太行山试验站于2013年成为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014年成为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成员;南皮试验站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农田生态站联盟,2019年成为国家农业环境观测实验站。  

  作为依托单位,中心拥有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土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抗逆植物繁育及种质资源创新河北省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实验室,并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国-荷兰“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中心负责编辑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是河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