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任钊
我1986年1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中心前身)工作,至退休在所近30年。经历的一些事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1984年底我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所工作了一段时间,承担导师朱显谟先生主持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图编制”课题任务。1986年底我回到农业现代化所参加由懋正研究员主持的“黄淮海平原黑龙港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宏观研究”课题,开始接触海河低平原盐渍化问题(观察滨海翅碱蓬见照片)。此后参与有关中日合作、南皮节水农业、七万亩农业开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课题)均与南皮站、栾城站分不开。
从1990年代末,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田村三郎先生为代表的团队通过坦诚商谈,将他们的合作项目留在了南皮试验站。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单位争取到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放在南皮站,双方互惠互利,增加了科研交流机会,提高了南皮站在国内、国际学术声望。
开展盐渍涝洼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是中科院七万亩盐碱涝洼地农业开发项目的一项基本内容。结合中日合作项目,由田济马研究员带领我们利用低空系留气球摄影方法来完成。遥控装置和尼康相机固定在气球下方,两根尼龙绳索控制高度和方向。操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有许多注意事项,比如相机安全性、拍照平稳性、避免漏空等。漂浮载体为直径2.5m,PVC材质的航拍专用气球,由日方课题组提供。气源采用惰性气体---氦气,充涨气球一次花费充气费大约3000元。因此使用当中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节省费用。一般打算用完一次存住气体,隔半个月后补充些气体,再利用它来携带相机拍摄,但往往工歇期间气球体积大进不了屋,气球存放控制成问题。有一次我们午休,把气球放在屋前院场地。午后刮起大风,大家赶紧用帆布罩起气球,周边压着麻袋重物等。但是大风一阵一阵地吹来,使气球不停的抖动,不时的从包围之中露出来。大家七嘴八舌,怕把气球磨破,想把气球挪到屋后边避风处。7、8个人分两组,一组控制便携式绞盘,一组手拽缆线,不幸的是,气球刚飘浮起4-5m,系绳和缆线就磨得几个人的双手火辣辣痛,绞盘倒转的飞快使塑料系绳因发热融软而挣断,众目睽睽之下大红气球向东越来越高飞逝而去。我们感叹,自然之力---风力也不可抗拒。此后改进工作思路,请省气象局技术人员来操作辅导,改用便宜的氢气作充气源(一次费用200-300元),系留气球摄影工作重复了几次。田魁祥站长还带领大家利用系留气球携带JVC-M7摄像机将南皮站区进行拍摄,吸引不少村民近前观看。
值得提及的是,“基于未利用土地上植物种类预测土壤盐渍度的精确性分析”论文的产生过程。图斯·蒂博尔(Toth Tibor) 是东京大学农学院博士后,1993年随松本聪教授,带着做有关农业自然资源领域的开拓性学术研究的目的来南皮参加中日合作课题。按照图斯·蒂博尔的思路,在七万亩工程区,选择地形平坦、有自然植被和零星作物的盐碱地块(南北长200m,东西宽100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经纬仪测量按5m格网定位采样点,随机取舍法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研究结果形成了一篇中外合作的较高质量SCI检索论文,1995年由国际著名期刊《土壤科学》(Soil Science)杂志发表,这算是我们研究所及南皮站的工作比较早的一次展现在国际期刊上。图斯·蒂博尔是匈牙利人,初学汉语,在七万亩调查时,我和尹雁峰(现在美国)、郭金雨等4、5个人陪同他,连续一个多星期坐国产面包车往返于南皮站和大浪淀洼,一天傍晚返站途中,他看见老乡赶着一群黄牛过路,大喊“牛们”,惹得我们大笑起来,野外工作后的倦意顿然消失,大家说那叫牛群,不叫“牛们”。他以为牛群可以像“人们”二字一样类比。当时电脑还不普及,他给我们演示SPSS社会经济统计软件使用,他科研方面的钻研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我和他再次联系,他已经担任《旱地研究和管理》(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国际期刊主编6年了。
1990-1993年,南皮节水农业项目是王新元研究员生前主持的有影响的院重点项目,我负责可降解地膜在棉花节水生产中的应用子课题,试验布置在站东侧的实验场,实际上试验是在大树金村蔺国强承包地,课题组提供地膜、除草剂和部分化肥,蔺国强夫妇负责棉花种植田间管理。我们试验使用的是光解膜中试材料,由上海有机化学所(黄景龙研究员)和上海金山石化公司塑料厂(陈玉书工程师)提供。还有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供生物降解地膜参加初步试验。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学生段淑翠教学实习参加3个月多月的田间试验布设和观测(左图为农大农学系6位毕业实习生和我们的合影)。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获取了一大批有关棉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和棉花产量构成数据。我和赵连成先生等整理试验数据,1997在《农业现代化研究》发表“光解地膜覆盖棉田的生态环境效应”。此文被英国《大田作物》英文文摘收录。我们缅怀王老师,感谢他为南皮站、研究所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我想多解释几句有关光降解超薄聚乙烯塑料地膜的研制插曲。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是解决石油基塑料对环境“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试验材料我连续3年去上海或金山化工厂,办理货物托运。作为新兴材料示范推广,供应量扩大,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同意提供光敏剂配方,希望我们联系在沧州或石家庄加工生产。我们专门向省政府打请示报告,省上特批5t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树脂。后来当地加工的计划未能落实。我们联系过河北的几家塑料厂,像沧州、石家庄东风塑料厂等,都因为吹塑薄膜挤出机的螺杆短,不能加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东北营口有光降解地膜中试点,想从那里调配现成的地膜,但因光降解气候配型不合适的原因而作罢。不得已上海石化塑料厂临时变更计划,赶在3月底加工出我们试验和推广所需的地膜。
2003-2006年我参与“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院知识创新项目,在栾城站和南皮站布置了实验监测系统。课题研究目的是探讨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在南皮站布置的实验监测系统是继尹雁峰博士在站上的农田水分动态负压计观测实验的更进一步研究工作。我与地理所娄华君博士合作,设计了利用竖井观测厚层次(包气带大埋深条件下)土壤水分时空动态。我们雇当地村民打大口井,用砖土固建了6-7m深1.5m口径的竖井,聘请原地矿部正定水文地质所靳恩春研究员制作安装负压计水分监测系统(18个土层)。同时也在栾城站原有测井安装12.5m深水分负压观测系统。经过2年多连续观测,获取一批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数据。此后河海大学在南皮站竖井布置了一些自动观测仪器,继续发挥作用。
在南皮站老站址东侧的农作物种植实验场也有过我们自主设计的科研试验学术成果。2004年的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研究所确定博士生招生时,我作为指导教师挂靠中科院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尹飞是我们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他在南皮站连续做实验半年多,期间得到站上老师们尤其是张秀梅、孙家灵高级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还有实验助工郭金雨、宫桂英等的帮助。我们合作撰写的《海河平原玉米地施用氮肥对盐渍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论文,发表在2007年土壤和沉积物杂志(J Soils Sediments)。此刊尽管创刊时间不长,属于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学术期刊,此文已有数次国际同行引用。另外尹飞和我们还在南皮站完成了枣粮间作养分研究,“枣粮间作养分利用与表观损失空间差异性”论文2008年发表于《生态学报》。
研究所组织的“96.8”暴雨元氏县前仙乡自然灾害灾情调查工作是值得回忆的事情。经过分组路线考察,亲身体会到太行山区具有河、路、村、田一条沟的小流域特征,行洪河道多遭侵占,在次降雨量超过500mm甚或600mm强暴雨洪灾来临时,梯田、沟坝地被毁,部分道路、村庄被冲,居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害。反思人们在遵守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庆祝农业现代化所成立4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研究中心以崭新的面貌、前所未有的科研实力,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更大更多的进展。
* 毛任钊,男,1955年10月生,农学博士,民革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从于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朱显谟资深院士,获理学硕士和农学博士学位。1993年10月和2002年2月分别考察访问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筑波等科研院所;1997年7月~1998年10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阿德莱德土壤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第二次赴澳高访1个月);2004年5~8月,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环境科学与技术系高级访问学者,短期项目合作。主要从事土壤改良利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水土资源与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承担过国家、院、省有关“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改造和综合治理研究”、“华北平原农业节水技术试验与示范”、“陆地生态系统评价”、“河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及预警系统创建”等重点课题或知识创新课题,参加“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管理”等中日、中澳、中欧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完成科研成果8项,在国内外刊物、会议上公开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