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灵
1985年,我到南皮站参加了国家黄淮海中低产科技攻关南皮试区科研工作,1988年又接受南皮吴家坊盐碱涝洼荒地开发任务(又称南皮七万亩开发),2001年七万亩开发结束后回南皮站工作。1995年评为高级实验师,1996年至2004年任南皮站副站长,2006年退休。
初到南皮,我们都住在南皮县常庄公社在大院内腾出的几间房子里,田老师是课题负责人,安排我协助赵连成老师搞玉米黄早四C型不育系。玉米C型不育系是一种很好的制种材料,是新技术,赵老师已经搞好多年,我很感兴趣,也愿意做这项工作。1985至1988年连续三年到海南岛繁种加代,育种工作进展很快。1988年秋季又接受新任务,在南皮吴家坊盐碱涝洼荒地搞开发,后来又称南皮七万亩开发,按规划当时叫“一期工程”,后又延续两期,前后共13年。
2001年七万亩开发结束后,我又回到南皮老站工作,主要参加南皮站站长刘小京的课题,具体任务是海兴、中捷重盐碱地盖冰压盐试验、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南皮基点工作。协助刘小京站长试验站的试验和管理等。2006年我退休后,刘小京站长说:“南皮站现在是困难时期,没钱,又没人,你在南皮站时间长工作熟身体也好留下来再干几年吧。”我就留下来发挥余热至今又是10多年,前后算起我在南皮已有30多年了,这些年来虽然也没有什么成绩,沾南皮站的光也算个“老南皮”吧!老南皮是指来南皮早和待的时间长的那些人。老南皮是个称号,也是一种黄淮海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在南皮县流传着这样一名话:“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原来背着大包小包的是中国科学院南皮站的。”大家都感到老南皮这个称号很光荣。
我在“七万亩”的日子
南皮县东部原乌马营、莲花池、段六拨、刘夫青、王寺五个乡(镇)交界处有一大片盐碱涝洼荒地,南北东西纵横。几十里荒凉一片没有人烟。这里曾是联合国贷款投资项目区,治理多年,纵横斗渠、毛渠、支渠挖的不少,张领导挖李领导填刘领导来了不知怎么办?没有真正治理好这片荒地,反到搞的好些地方高低不平。盐碱嶙子纵横交错。按当时田魁祥站长带领大家考查时的情况盐碱荒地占60%以上。春季返盐白茫茫寸草不长,由于低洼雨季到来一片汪洋,雨季过后只长些杂草、碱蓬秋后放羊,20%的土地是飞机播种的苜蓿有的有苗,有的没苗像斑秃一样。20%的土地有些粮棉作物,这里有苗那里没苗,粮食亩产不过百斤,棉花几十斤产量。说起灾害这里是旱、涝、风、雹、虫全有,因为荒凉这些灾害比任何地都严重。
1988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来南皮视察去了这片盐碱涝洼地,周院长认为 “综合开发,大有前途”。记忆中,周院长深入了解南皮站的工作后动情地说:“南皮站有18条好汉”。在李振声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同年9月中科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与南皮县政府签订了联合开发南皮吴家坊碱涝洼荒地的协议。以院重中之重项目下达给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联合黑龙江、长沙两个现代化所以及南皮县科委、王寺镇政府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发。这片盐碱荒地面积在7万亩以上,后来又称“南皮县七万亩开发区。”由于王寺镇辖区的地多又离王寺镇近,故又称“王寺七万亩”。这就是“七万亩”名子的由来。
南皮七万亩开发的宗旨是通过强化领导力度,强化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大户承包,规模经营,强化攻关试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科院先进技术,探索盐碱涝洼荒地综合开发治理的路子,为黄淮海同类型地区的农业发展探索经验,建立实地样板。按照七万亩开发一期工程大户承包、综合治理、规模经营的规划要求,在开发区中南部组织11户农民,每户承包100~150亩土地,我们现代化所南皮站算其中一户,在一期工程区的中心承包100亩地作为七万亩开发示范中心。每户在自己承包地合适位置盖一座房子居住。挖一个1~1.5亩坑塘养鱼,雨季蓄水抗涝,旱季抽水浇地抗旱等,还有很多要求,主要是想办法快速全面综合治理,并扶持他们尽快富起来。
所领导对七万亩开发工作非常重视,由现代化研究所赵昌盛书记主抓,研究所黄淮海办公室主任陈宏恩主任主持,确定常驻示范中心有陈鸿儒、班文奇和我。因为艰苦所里给出的条件也很优惠,同意做这项工作,一是技术职称特聘提一级。二是发双工资。条件是不错但我还是很犹豫,因为改革开放,农村搞联产承包到户,我家在农村也分了地,老伴带着几个孩子种地,农忙时我得回去帮忙,这就和开发区的工作带来冲突,我非常感谢赵昌盛书记想尽办法,千方百计给我家属办了农转户口。我把家属接到石家庄,所里安排了住处,我才有条件参加这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大家都说我干的不错,领导多次表扬,所里年年选我当劳模,在12年中我有11年被评为本所的“先进工作者”。
我们真正进驻七万亩是在1989年的8月底,面对一片荒野怎么生活,怎么开展工作?我们几个人和领导反复商量后,我和班文奇、临时工左良玉、田国通四人起早走,开着新买的小拖拉机,拉着柴油机、化肥、种子、被褥、苫布、煤灰油炉子、面条等基本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上午就到了开发区示范中心所在地,下车后马上用砖和化肥排了一圈,上面架个横杆盖上苫布,点着煤油炉子煮面条,这就算安了家。晚上睡觉是垒几块砖架上两条木板捕上一条褥子,盖上一条棉被就睡,木板很窄不能翻身打滚,一翻身打滚就掉到地上,当时天气已经凉啦,在油苫帐蓬里生活很难过,中午热的出大汗,晚上冷的缩作一团,上厕所解手很方便,随地。
周围村承包户群众有北头村的丛根、温五拨的宋云城、肖红友,小三拨的王洪珍、罗四拨的李国玉等10个承包户也先后到场,还在我们帐蓬里大碗喝了一次酒,大家都很高兴决心干好,多赚钱,发财致富。奋战40多天示范中心基本把能种的地全种上了小麦共40多亩,各承包户也分别种了不同面积的小麦,开局就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种完麦后很快在路边盖了5间南房,湿漉漉的就搬进去住啦,并开挖了一亩地面积的池塘,池塘4米深水很清亮,示范中心没水吃班文奇说:“就吃池塘的水吧。”我们吃了一冬一春池塘水,虽然肚子有点不好受,经常去厕所,但也没有出大问题,第二年春黑龙江所的孙承壁同志负责养鸡,长沙所鲁双庆管养鱼,陈正发种蔬菜,也都很快到场,开发区示范中心的工作全面展开。
后来几年又在坑塘的北面盖了几间好点的房子,条件慢慢改善。第二年陈鸿儒同志调到县里当科技副县长,陈县长任期满后,班文奇接任南皮县科技副县长,在南皮七万亩开发区示范中心,我就成了一把手。陈宏恩主任退休后,由科技处处长王占升主持了“九五”七万亩开发区的工作,和县电力局、王寺镇政府联系配了电,买了个电视机,又买了个小四轮北京吉普,张广录和张文胜学会开车,田魁祥站长出钱买了部手机,刘金征副县长帮助修了路,中日合作期间田魁祥站长又把七万亩示范中心作为试验基地,外国人来来往往,参加课题的人也多啦。七万亩开发区示范中心很是热闹了几年。
按七万亩开发协议规定10户承包户的发展和整个试区工作由县科委负责、县财政出钱投资和贷款,我们示范中心负责搞样板和技术指导,县科委的积极性很高,主任杨子华、副主任杨殿爱抓的很紧,工作人员褚尊邦、徐遵友、杨春华每天跑。(后来诸尊邦当了南皮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徐遵友当了刘八里镇书记、县财政局长。杨春华当了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很快四五个承包户挖了1.5~2.0亩面积坑塘,每户打了一眼浅水砖井,由于地下水位高水量大可以用机器抽水,都是免费的,项目出钱,每户在承包地适当位置盖了干打垒的土房,无息贷款买了一台小拖拉机,当时国家物资还是双轨制,分平价和易价,中科院又拨来一批平价化肥分给大家,要说开发区工作热火朝天一点都不过分。
工作开展起来后,我们示范中心如何才能起示范样板和技术指导作用,当时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土地高低不平,再是没有淡水,示范中心两片地是两个村的土地,东一半50亩属温五拨村较为平整,西一半50亩属北头村问题较大。我们先易后难一面因地而种,一面整修土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东片地整好,西片地问题大,不光是坑坑洼洼而整个地势不平,南高北低。当时没有机械只能是人力用小车推。我们因地势分片搞成梯田式,阶梯式一片一片来,这叫小平大不平。又用两年时间100亩地基本像模像样啦。水的问题当时田魁祥老师有个提法叫搞活地下水,示范中心地下八米深左右有一层比较丰富地下微咸水。我们用王新元老师课题买的钢管打了两眼四寸管8米深真空井,不停的浇不停的浇,让水和盐不停的上下运动,不让盐在地表积累,春作物能保苗,小麦能解喝效果不错,同时又腾出地下库容接纳雨水,又能起到压盐作用。县水利部门负责疏通渠道,完善配套措施基本解决了旱涝。
第二个问题就是种什么作物,种什么品种,赵昌盛书记多次提出多引作物、多引品种,筛选适宜当地生长的优秀作物和品种在当地推广。并多次写信到有关研究单位和民间搜集,先后共引进了30多个不同作物,除小麦、玉米、棉花外如旱稻、向日葵、双低小油菜,优质葡萄、甜菜、苜蓿、枸杞、高蛋白饲料鲁梅克斯K-1,冬牧70优质牧草,红花、红麻等1000多个品种在当地试种。引进钟冠昌和穆素梅两位老师选育的小麦品种9204、高优503高产地块达千斤,赵连成老师从日本小麦品种资源中混合选育的A115长势非常好、李振声副院长看后非常高兴,并几次打电话表扬。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作物和品种按不同的类型区划分在试区和全县推广,沧州市和南皮县政府联合组织有关部门参观高优503小麦后,还建立了一套繁育和推广体系。同时根据筛选出的这些优秀作物和品种调整了试验区的种植制度,不同的地域分别为一年两熟,二年三熟,一年一熟和草麦轮作,压青绿肥提高地力。洼地雨季积水。赵昌盛书记提出的麦稻两熟,顺应自然,利用麦后直播旱稻效果很好,实现了稻麦双丰收。还从日本武田教授带来的600多个旱稻品种资源中选出一个很好的品种叫赤城旱生。很适合当地种植。在抗盐碱栽培上提出的“挖沟培土双行并垄大小行”栽培方法,春玉米达到了亩产1700斤,方法很简单,1.1米一带1米大行10公分小行,挖30公分宽10公分深的沟,两行玉米种在沟里,玉米拔节时培土沟变成背,背变成沟,大行距通风透光好,玉米种在沟里能躲碱抗旱和集中施肥,培土后能增加2~3层生根着地又抗倒伏,垄背变成沟有利于抗涝排水好处很多,很适合低洼盐碱地种植,小麦玉米两种两收通过早春压盐,合理施肥,选用小麦玉米良种选配,实现了吨粮田。到“九五”结束,开发区种植的作物面积占到了可耕面积的95%以上,5000亩示范区粮食平均亩产700斤以上,翻了几翻,小麦百亩样板田高达千斤。示范中心小麦玉米两种两收三年超吨粮,承包户也都赚了钱。示范区种了一片梨树一片珠美海棠和杏树,县和乡镇政府发动群众在七万亩开发区沟边路旁大量植树改变了环境,宋云城家种了一片桃树,肖红友家、丛根家都养着几十只一群大绵羊,长沙所鲁双庆帮助各户坑塘养了鱼,陈正发种的蔬菜很好,大家都来看向他学习。黑龙江孙承壁老师养的鸡第一年就成功啦,很多人都来参观准备在这里办鸡场,说是可以减少传染病,后来我回七万亩看,还真有人在示范中心北边,罗四卜西边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养鸡场。总之当时情况是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林果遍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各级领导对七万亩开发非常重视也非常支持,中科院孙鸿烈、胡启衡副院长都来过七万亩开发区,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李锋不只一次到过七万亩视察。特别是李振声副院长多次到七万亩来,提了很多指导建议,并多次表扬七万亩干的好,我们干得更有劲啦。河北省科委刘希伯副主任、农业厅魏义章副厅长等领导多次来示范中心指导工作。按我们国家当时发展的情况,中科院提出大户承包、规模经营,办家庭农场并以院重中之重列项实施,在全国还是第一次。第二年河北省科委、沧州行署在七万亩组织召开各县、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现场观摩会,省科委副主任刘希伯、沧州行署副专员李志强亲观摩会讲话、指导。周围县、市来参观的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更是联络不断。南皮县的老领导,如县委书记胡雅轩、王进、县长宋国平、韩杰都到过七万亩。副县长刘赢涛、刘金征更是对七万亩非常支持并给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说起刘金征县长帮助七万亩修路还是一件很具戏剧性。按当时示范中心周围都没有路,要修通示范中心的路得几十万元。我们根本没能力修。1988年县交通局给油田修示范中心东边一条南北路,看准示范中心可做他们的后勤基地和指挥部,说是离工地近又不扰民,我一看机会来啦,满口答应并对他们照顾很好,他们也很感谢咱们,工程快结束时我对修路的负责人许站长提出希望把通示范中心的这一段路接过来,许说修这段路造价需3~4万元,我不能做主得找县里领导。我马上向赵昌盛书记和田魁祥站长汇报,都说“老孙赶快跑,这是个机会,就找刘县长”,在县政府碰见县人大罗春达副主任,罗主任当然支持咱们。说刘县长在市里开会,回来后我帮你点点火。第二天下午刘金征县长到了开发中心对许站长说:“现代化所帮我们县做了很多工作,这里条件差先给他们把这段路修上吧。”一句话很快把这段路修好啦,当然没要钱,如果要钱的话当时我们也不定能拿得出来。为此赵昌盛书记还专门给我说有机会好好感谢请刘县长。王寺镇长刘穆德同志经常带领所属村的干部和群众到示范中心来参观,并邀请我们到各村介绍经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994年王寺镇农村工作会上还奖给我们一块镜扁,上面写的是奖给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七万亩试验区“科技普全镇,成果进万家”,我上台领了奖。
赵昌盛书记对七万亩很关心,每逢三夏大忙秋收种麦期间和陈宏恩主任一定要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不是出主意想办法指导工作,是下地干活,当时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工操作,有一年麦收完后陈宏恩主任累得不吃饭光睡觉。人事处长韩孟东以及殷艳芳、刘桂芬、刘金龙等很多人都到过七万亩帮助麦收。现代化所老领导曹振东、刘昌明所长、由懋正、毕绪岱副所长经常到七万亩开发区来指导工作。田魁祥书记、刘孟雨、耿清国、马七军副所长还在开发区安排了很多试验,这对七万亩的开发和示范中心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七万亩采用大户承包、科研单位技术指导的综合开发项目为后来国家兴起的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我爱南皮站,我爱南皮七万亩开发区,为此我把开发区历年累积的照片编汇成一本200多张的影集。题目是“沧海桑田、十年巨变”。相册共分三部分。一是十年巨变,旧貌变新颜,二是低洼盐碱荒地开发的主要技术措施和经验,三是领导支持、技术人员通力合作艰苦奋斗。记录了开发区发展的全过程。另附一册题名“多灾多难”的南皮七万亩开发区,用照片形势记录了1998年6月16日的一场大风冰雹、7月13日的一场特大暴雨灾害的实况。大家看了相册后都说好,留个纪念吧,中国科学报驻河北记者站长刘长安先生看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报上,借南皮站建站30年之机,我把这套像册作为礼物,送给了南皮站。
几件趣闻往事
1. 海南繁种
1985年冬我在海南岛繁种,住在三亚西边长山乡干部李洪为家里,记得是12月份王占升和赵连成老师来看我,顺便做试验,还带去一桶香油,我第一次吃到鱼肉馅包的饺子,是王占升调的馅很香,王占升很会做饭。海南岛蛇多,冬天也有,我很怕蛇。房东家有个小伙子上中学叫阿智正好休假在家,我一天给他一块钱,他每天拿着弯头大砍刀陪我到试验地转一圈,回来时爬树摘椰子,用大砍刀砍开喝了椰子水吃了椰子肉,不渴也不饿很好。这一天阿智有事没去,我和王占升、赵连成三人同行,回来时又渴又饿都说没有阿智我们吃不到椰子,王占升不服气自告奋勇上树给我们摘椰子。北方人南繁业余时间为解除劳累在一起说说笑笑,给海南岛瞎编了十大怪,到处流传,记得有两句是:“火车没有汽车快,大闺女上树比猴快”。后一句说的就是海南人会爬树。有的女人也会爬树。
2. 站上的快乐
1988年夏天,南皮站房西有一大垛沸石粉很高,下雨天盖苫布斜压着一根碗口粗的大竹杆,我和王占升、班文奇在外边玩,刚下过雨竹杆很滑,我试了试不好爬,那天正好我买了一条烟,就说“谁能在斜杆上爬到垛顶我输两盒烟。”班文奇脱了光脚丫很轻松就上去啦,赢了我两盒烟,我感到很不舒服,亏啦。站东门外就是王占升和朱汉老师种苜蓿地边刚立起一根10多米高水泥电线杆,上面没有电线光溜溜的,我把剩下的烟放在电线杆下边说:“班文奇再爬上去剩下的烟全是你的。”班文奇二话没说又脱了光脚丫,手上吐了点唾沫也像王占升在海南岛爬椰子树一样五体投电线杆一拱一拱往上爬,当时刚下过雨院子里人很多,还有一大群农大实习的男女学生,像看玩猴的一样站在旁边看,大家一起喊“班文奇加油,班文奇加油。”十多米高的电线杆,班文奇真爬上去啦,摸到电线杆顶才下来。拿起烟来说“吸烟的每人一盒”,剩下的又给我啦。大家欢快的笑声缓解了一天劳作的疲劳。
3. 建站时
1987年南皮站建站,是在大树金村和木架桥村交界处的一片废弃养猪场上建起来的,不占耕地面积。据传这里是一片古村落,建站整地时还真挖出很多破砖烂瓦,后来还挖出一个舂米用的石臼,传说可能是真的。建站时条件很差,没有钱只盖了两排简陋平房和几间厨房,我们都住在平房里。站上老鼠很多,有一天中午我正在床上睡觉,来了一只大老鼠把我的右脚大拇指狠狠咬了一口。老鼠的牙很尖很细把我们脚指咬了好几个对穿的小孔,把老鼠打死后有一尺多长,当时我很痛,也流了好多血,张秀梅赶快领我到沧州市防疫站打了针,说是预防鼠疫,猩红热什么的。很好,我的脚只是痛了几天,也没发生传染病,感谢张秀梅同志对我的关心。
南皮站上大家都很团结,互相关心,有事互相帮忙。2003年秋天站上很忙我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一天我老伴外出不慎摔倒,左脚骨折不能走路,我不在家,刘小京知道后,与其他同事一起背送我老伴到医院里看病,并细心照料。感谢刘小京站长对我的帮助和关照。
4. 接站
1986年4月初我从海南岛繁种回来,夜里12点以后到石家庄站,当时石家庄交通条件很差,夜里什么交通工具也没有,站上条件差也没车,是田魁祥老师骑着脚登三轮车到火车站接我回来的,当时我坐在三轮车上,田老师登着三轮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回到所里天快明啦,田老师一夜都没睡觉。内心的感动无语言表,老党员、老科技工作者的觉悟和奉献精神一直成为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曾几何时,现在石家庄到处都是汽车,街开了又开,路修了又修,还是到处堵车,改革开放,发展真快。我们南皮站发展也很快,这几年迁了新址,盖了楼房扩了试验地,购置了大量先进仪器和生产、科研器械,生产设备齐全先进,人也多啦。项目越做越大。“渤海粮仓”成了国家增产粮食大基地,真正是鸟枪换炮啦。南皮站发展离不开院、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南皮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给南皮站规划了一条光明之路,南皮站继往开来,南皮站站长刘小京研究员继承了老南皮站科技人员的“黄淮海精神”,组织科研团队潜心科研、拼搏进取,硕果累累。我们真的见到了“天上掉馅饼。”
5. 喝酒
七万亩开发区建设初期,没路、没电、没淡水,也没有通讯工具。荒郊野外因为没有路平时连个过路的人都很少,很是寂寞。有时喝酒都找不到对手,我们院里养着两条小狗看门。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跟小狗喝,小狗不喝我想了个办法,先把两条小狗饿一天,再把馒头晒干好吸水。把干馒头块吸足酒再沾点菜汤,小狗饿一口吐下,一尺多长那么小的狗一次能喝一两北京红星二锅头。小狗喝醉酒也和人一样抡着吃(喝)。喝醉酒也是乱跑乱闹,跑着跑着前腿一软翻一个跟头躺着不动啦。大家哈哈大笑一天疲劳就没有啦。不过以前两条小狗看门很好来个生人又叫又咬,从那时起两个小狗好像是抗议我把它们灌醉似的,不管谁来不咬也不叫,罢工啦。
6. 公款买“大哥大”
七万亩开发区没路没电,也没有通讯工具,晚上有点事连个信都送不出来,条件是真差,但是没有办法,南皮站没有钱,那时一块钱掰成八瓣花。1996年的冬天试区内发生了一起杀人抛尸案,田魁祥站长知道后咬着牙从很少的课题费中拿出一万块钱给七万亩买了一部手机,(那时还叫大哥大)另配了一部BP机,据我所知这部手机是现代化所最早的一部手机,也是唯一一部用公款买的手机,我很高兴也很感激,拿着大哥大到处乱跑,夏天在地里干活天热,下身穿着裤衩上边光着脊梁,左边腰里挂着大哥大,右边腰里挂着BP机,虽然不伦不类,但神气活现,我很高兴。
7. 外国人
中日合作把七万亩作为试验基地后,我才第一次真正和外国人打交道。当时七万亩示范中心外国人来来往往很多,他们对工作都很认真,特别是日本人,他们工作安排很细致,对试验要求严格,也很能吃苦,不管做什么事都有板有眼,井井有条,同时也很友好,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有一年春天,麦苗起身拔节期间,北海道大学高桥教授带来一个叫拉瑞(译音)的秘鲁人,说是个访问学者,他带来一个灰绿色野外生活的小账蓬,我是第一次见这种小帐蓬,四个小铁棍一支十分钟就搭好,我很新奇还在里面躺了一下,前后都有拉链开口通风很好,很凉快很舒服,拉瑞工作很认真也很开朗,很乐观,整天在小帐蓬里收集气象数据,有时连吃饭也不离岗。七万亩春天气候变化无常,有一天天气突然热起来,拉瑞当时就把很厚的裤子裤腿撕掉成了大裤衩,笑嘻嘻的穿着到处乱走,大家都笑他,他也依然很高兴的样子。当天夜里就刮起大风寒流来啦,第二天大家都穿上很厚的衣服,拉瑞没有了衣裳,穿着裤衩冻的浑身直发抖,拉瑞人高马大,我们没有合适的衣服给他穿,赶快打电话把他接回常庄老站。中国人有名俗话说“不饿带干粮,不冷带衣裳”是说要应对突变的环境条件,不知道拉瑞怎么想的,可能是对这里的气候环境不很了解吧。
8. 朋友
南皮站的传统是和地方关系搞得好,在七万亩也一样,村里干部和群众都熟,都是朋友,1990年的一天早晨,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鲁双庆,在坑塘里养的鱼突然都浮到水面上来游,塘面上一片都是活蹦乱跳的鱼,知道是有人偷下了鱼药,我们捞上来几条,中午煮熟刚想吃,北头村的支部书记高玉章骑着摩托车来啦正好赶上,大吃一顿。2001年撤点高玉章又骑着摩托车来啦说:“老孙,告诉你吧,那一年鱼塘里的药就是我放的,你们养的鱼那么好,不让吃一条,我放的那种药和水里的氧结合后,水里缺氧鱼就浮上来啦。”我说:“我们是做科研鱼不能随便捞上来吃,那次你赶来吃鱼,就知道是你小子放的,别人也不敢”。高说:“老孙什么也别说,听说你们要走,今天到我家做客,喝顿分别酒吧”。于是乎大醉而归。
9. 征战海兴
经过多年治理,地下水的下降,南皮县重盐碱地不多啦,在中低产改造,盐碱荒地开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2003年刘小京提出:“我们还要前进,突出南皮站特点到海兴去搞近滨海重盐碱地,面向环渤海治理和开发,”选中小山西一片春季寸草不生,夏季雨后只有片长碱蓬的重盐碱地,那时地里什么也没有,北边养鱼坑塘底有一间10几平方米放鱼食的小屋,我和刘春雨、郭金雨几个人就住在那里。当然是自己做饭,不过也有好处是酒随便喝,也有自己买的,也有海兴县科技局送的。有一天晚上我和刘小京,还有郭金雨,司机刘春福都喝醉啦,半夜里爬到坑塘坡顶上胡喊乱叫,正确的说起来那不是喊叫,应该叫嚎,狼嚎的嚎,那是一种激情释放,这里离村很远没有人烟,最近的村也有5、6里路,还隔着小山,没有人家,也没有人听见,海兴县没有狼,如果有狼的话肯定会把狼引来。实际上南皮站上的人就是一群狼,砥砺奋进,勇往直前,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困难,比如盖冰压盐,盐生植物,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刘小京做了那么多的试验。隆冬寒天,冰天雪地,在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里结冰灌溉融出淡水压盐,改造重盐碱地,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坚决干。海兴试区发展到现在规模,试区内生机盎然,面貌一新,出了那么多成果,发表了那么多文章,影响那么大,我深有感悟,除了大家努力奋斗外,刘小京研究方向选的对。不然的话光喊叫,光吃苦有什么用,也不会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
我也是现代化所的一名老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想起以前在南皮站在七万亩那艰苦、劳作并快乐着的岁月,很是怀念当年支持我们的领导、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们。有时候去旧站和七万亩开发区,看到眼前繁荣,想起过去,熟悉的人物,做过的事情,起步的艰难,收获的喜悦,历历在目,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黄淮海科技攻关和贡献铸就的“黄淮海精神”,是值得我们回首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感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感谢南皮站!
衷心祝愿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繁荣昌盛!
希望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