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所庆四十周年 >> 征文作品 >> 回忆感言

回忆感言

我与农业系统工程缘源之回顾

发表日期:2018-10-10来源:放大 缩小

  吕富宝 

    

  1978年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决定:筹建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央从北到南选择3个不同地域建所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旨在积累典型经验,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简称农研委),并由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石山同志担任农研委主任。 

  19819月至12月由农研委牵头,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全国第一期农业系统工程训练班,我和由懋正、许尚武、韩宁、刘国志5位同志受所委派,前往长沙学习农业系统工程。同时,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以及山东农业大学、中南林学院、河南大学、沈阳农学院等高等院校和湖南娄底农科所、青海农业局等农业科研单位都派人员参加农业系统工程训练班。农研委的杨挺秀、李谊青同志亲临长沙,组织指导训练班工作,聘请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训练班4个月修完系统工程原理、运筹学、系统模型引论、系统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业田间模型设计和计算机语言和算法。19829月至10月我又有幸参加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举办的农业系统工程学习班,期间又聆听了专家学者讲授农业系统工程学习班、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大系统理论、投入产出等内容。 

  通过农业系统工程学习班培训后,我们这批学员都返回各自岗位,从事农业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农业应用方面的工作。我回所后就将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在作物模式化栽培、区域综合治理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工作,1982年中国科学院下达重点科研课题--《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农作制研究》,我与曹炳甲、王绍仁、韩孟东、高福存等同志承担了其中“小麦栽培优化方案研究”的课题,研究目的是筛选适用于栾城县及其同类地区的小麦高产低成本主要栽培技术优化指标和配套方案。根据系统工程中最佳模拟配合法理论,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我们布局田间复因子(密度、氮肥量、磷肥量)试验,取得准确数据后,输入到微型电子计算机中进行统计分析和模拟寻优,筛选出能实现目标要求的主要栽培技术优化指标和配套方案;1983年,我和许尚武同志与河北省廊坊地区农林局和合作,承担“丰抗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对影响丰抗小麦高产低成本的5个重要因子(播期、播量、灌水、施肥时期和水平)与产量、净产值等6项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筛选出了5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农艺组合优化方案,分类指导,符合当地生产实际,便于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基于以上实践,我撰写了“谈谈作物模式化栽培”科普文章,刊于《河北科技报》19851030日第二版,我与吴健、庄郁华合编专著《农作物栽培技术系统优化设计》一书,该书1988年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撰写有关论文10余篇,发表在《华北农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生态农业研究》等学术刊物上;还有两篇论文在1987年第一届国际农业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收入会议文集;有关田间实验的工作照片分别被1986616日的《光明日报》和1986618日的《河北日报》刊出。1986年我所承担了中国科学院下达的研究课题--《栾城县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我与曹振东、由懋正、毕绪岱等同志参与此项研究。我负责人口预测、经济系统总体动态仿真和计算机程序编制等工作。经过全所参与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198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栾城县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一书,该项研究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我与由懋正、李作模、田济马、李水淇、刘海通、王晓莉等同志,承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黑龙港类型区综合治理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课题,我负责“黑龙岗类型区沧州地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该项研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水土资源研究和农村经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系统动态仿真(SD)、线性规划(LP),经济预测等多种数字模型进行系统仿真模拟,资源配置优化,完成了地、市、(县)、乡(镇)各级农业资源利用的配置方案。该项研究首次推出了SD+LP模型,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有创新,给出该地区15个典型县(市)、乡(镇)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便于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有明显实用价值。该项研究1991年获沧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而《黑龙港类型区综合治理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获1990年度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合并报奖,获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关于区域综合治理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也有10余篇,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当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国际会议文集)等学术期刊上,我与田济马、黄金荣合编的《黑龙港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专著,199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为农业系统工程的普及应用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河北省(石家庄、廊坊等地)、河南省(新乡)、山西省(太原)、山东省(济南、淄博、平度)、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哈尔滨)、安徽省(蒙城)、福建省(龙岩)、四川省(绵竹)、广西省(南宁)、云南省(昆明)等地都留下了足迹,每去一处我都为当地主管农业的官员、农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讲授农业系统工程原理方法、田间实验设计、计算机语言及编程技术等知识,深受学员们的欢迎。我成了农业系统工程方面小有名气的“专家”,于是被江苏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聘为江苏省农业系统工程应用工作顾问;被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聘为昆明市农业系统工程研究顾问组成员;被山东农业系统工程研究所聘为特邀研究员。另外,1982年以来,我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函来电,譬如,大曹庄农场询问PC-1500计算器使用问题、浙江农业大学罗庆成教授咨询农业田间实验设计问题、新疆石河子大学严以绥教授搞规划遇到计算机编程问题……,我都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其燃眉之急。 

由于我们所在农业系统工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国最早开展了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并编制了一套微机农业应用程序软件,所以在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河北省冬小麦模式化栽培研究项目时,与我所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为参研人员讲授农业系统工程理论、数学建模、计算机程序等知识,并承担了“冀中山前平原类型区和重点示范县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课题。该项目1985年开始,有197个单位、2742名科技人员参加,推广模式化栽培面积2695万亩,小麦亩产比示范前增长46kg/亩,总增产122万吨小麦,增加产值近6亿元。该项目研究1988年获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和曹炳甲、王绍仁同志被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入选河北省小麦模式化栽培光荣册。 

  我作为农业系统工程的先行者(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得到了研究所、有关组织机构和社会的认可,19899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给我颁发了开拓奖证书,上面写道:您在中国农业系统工程的创建、应用、推广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农业系统工程的开拓者。为表彰您的功绩,特颁此证,以资奖励。同样,由于我们研究所在农业系统工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研究所成了《河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