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顺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建所已经四十周年了。我对该所建立四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衷心祝贺。我是1979年7月办理了从北京调来石家庄手续,于1980年3月6日来到本所开始上班的,到今天已经38年了。回顾这段历史,在工作上,我没有虚度年华,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尤其是有利于农民的事情。为了纪念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将我个人所做的工作梳理如下,以作留念。
一、工作概况
1980~1998年工作期间,主要是搞科研工作。在所内所外先后参加过30个科研项目,其中由个人主持的项目有9项,取得科研成果的有23项,获奖项目有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平菇子实体形成时所需要的最低光照强度以及建造日光温室前屋面的坡度夹角计算方法上有所创新,提供了理论数据,填补了我国空白。主笔发表论文22篇,合作发表论文3篇。科技方面个人著作6部,合作著作4部。其他著作3部。在报刊上主笔发表文章95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发挥了余热。受所内刘孟雨、闫宗彪、刘金铜、刘小京、王占升等同志之聘,帮助他们进行了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参加了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通过参加“专家献策团”、“科普团”等形式,为服务社会、服务三农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了省政府组织的“三电一厅”96168农村信息户联网科技活动,通过电话咨询服务,为全省农民(菜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被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聘为“石家庄市科普志愿者服务团”成员,为石家庄市郊区农民做出了奉献。经统计,参加过省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七次。被32个县、市、乡、科研、生产单位聘为蔬菜生产技术顾问。为24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体进行了建言献策活动。参加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会、验收会、项目论证会、技术标准审定会等122次。外出讲课近百次,听课人数累计约5000人次。到蔬菜、食用菌生产现场技术指导140余次,为蔬菜生产做出了贡献。能为我国“三农”做点工作感到欣慰,能让农民朋友脱贫致富是我的追求。近几年还为家乡编写了《村志》和《科技知识读本》,全村每户各持一册。
二、设计出新型日光温室
1996~2000年,我主持了河北省科委下达的《全省日光温室研究专题》,还主持了《提高日光温室性能与效益》子专题的研究。该课题的指导思想是,目前我省广大农村应用的日光温室,绝大多数是沿用七十年代以前的旧式温室结构,由竹木土建成,结构简陋,立柱多,土地利用率低,高垮比例不合适,建造不规范,因此,温室采光性和保温性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并且要年年维修,费工费力,结果造成不能稳产、高产,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根据省科委决定要走自己的路,要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能够建得起的,在十年到十五年内还可推广应用的“第二代新型日光温室”。根据省科委的指导思想,我们确立了以单屋面一面坡日光温室为重点,从日光温室的结构、墙体建造、新材料新设备的选择与应用和提高日光温室生产效能的技术等两个方面入手,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设计出了一种KSL优型日光温室。在日光温室新材料新设备的选择与应用上有四项发明:一是太阳能温水管灌溉增温装置(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二是太阳能温水管灌溉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三是三七缝七五砌墙法;四是新型材料建温室后坡。有四项技术改进设备:一是优型日光温室的设计和改进;二是创建了温室内地下贮水窖;三是改进了温室通风装置;四是改进了防寒沟填冲材料。另外还有四项引进设备和技术:一是用新材料制成的拱梁和后坡盖板;二是选用物美价廉使用简便的滴灌设备;三是引进了蔬菜苗自动嫁接机;四是引进了自动卷帘机。在栽培技术上,除选用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外,还采用了一种易操作、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即“三瓜两菜”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
四年里,课题组全体同志团结一致,以“任务书”任务为指令,突出实干,奋发图强,克服困难,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设计出了我国第二代新型日光温室,推广面积600多亩。为提高日光温室的管理技术水平、为探讨出日光温室的最佳高效种植模式、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贡献。最后,课题通过了技术鉴定。
河北省科协普及部,在2000年11月12日的《致富金桥》刊物上,以专刊形式将上述新型日光温室,向全省推广。多家报刊做了报导。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进行了两次播放,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进行了转播。
三、在土库曼试种平菇获得巨大成功
1990年8月15日,受中国科学院农村经济科技发展部的委托,和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委派,到苏联土库曼加盟共和国的首都土库曼种子科研生产联合体农业研究所试种平菇。由王绍仁带队,我负责栽培技术。在8个半月的时间里,从制种到采菇后期,共栽培平菇面积500平方米,用棉子皮培养料24100千克,采收平菇24995千克,毛收入159089卢布,为中国方赚回24995卢布。出菇后期预计还可采菇3000千克以上。生物效率为112%。平菇单位面积产量,比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的产量提高2~2.5倍。平菇长势喜人,获得了预想不到的大丰收。
平菇的丰收来之不易,是经过克服重重困难获得的。首先是气候条件不适宜。平菇生长适宜的条件是气温10~18℃,空气相对湿度80~95%。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的气候正相反,这里是干旱、炎热,8月份最高气温可达45℃,9月中旬气温40℃左右。为了克服这种矛盾,我们将出菇期安排在较凉爽的冬春季。建造了两栋能降温、保湿的塑料大棚,上盖遮光棉被。第二方面,这里没有制作平菇菌种的条件。菌种和制菌种用的耐高温菌种袋,都是从中国带去的;没有高压灭菌锅,我们用土法上马自己盘炉灶;没有接种箱,我们亲手自己做;没有专用消毒药品,就用其他消毒药品代替;没有用作出菇的专用塑料筒,我们从市场上选择较大的食品袋来代替。食品袋虽然能用,但是太短,装料有限,我们大胆创新,采取一头封口,另一头扎孔眼的方法,让菌种得到氧气,经过试验,获得成功,效果很好。为了慎重起见,我们搭建了小塑料棚,先做出菇试种,结果很好,为大面积生产心里有了底气。第三方面是劳动力不足,不能按计划完成制种任务,使制种时间一托再托,造成菌种老化,影响菌种质量。这里的工人和职工每周休两天,再加上节日休息,工作时间无法保证,工人干活效率也较差,若想让工人加班,他们有劳动保护法,是要经过市政府批准的。在这万般无奈情况下,我们采用了中国式按件记工的办法。该办法真灵,大大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加快了工作进度。
中国平菇试种成功,在当地传为佳话,轰动了全苏联。《苏联消息报》1990年10月31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中国专家在土库曼试种平菇的消息和照片;1991年3月7日《土库曼日报》和1991年4月4日《土库曼火花报》等,大篇幅报导了中国平菇在土库曼生产情况。苏联科委领导及苏联科学院食用菌专家,乘专机前来现场参观视察。土库曼共和国平菇栽培示范,引起了其他许多共和国专家的关注,乌兹别克和西伯利亚共和国已派员来土库曼农业科研所学习。本共和国的有关农业部门也很重视平菇栽培的推广工作。先后有6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前来参观。乌克兰共和国的领导和专家恳切希望中国专家前去合作生产平菇。他们看到平菇长势后感到惊讶,他们伸出大姆指,对中国专家做出的成绩点赞。
土库曼种子科研生产联合体农业研究所所长,对中国专家优异的工作表示感谢!中国专家在平菇生产过程中坚持奋不顾身的劳动,在诚恳邻里和睦的相处,为人民利益坚持互利合作,做出了卓越的榜样。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在今年下半年(1991年秋)一定再来合作。土库曼种子科研生产联合体总经理A.Ч.卡里耶夫,对中国专家积极而诚恳的工作,给予我1100卢布(相当三个月的工资)的奖金作为表扬。还给中国科学院农村经济科技发展部总经理伍尚武发来表扬信。
我们的工作业绩,为中科院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
四、帮助固安农场种好绿色蔬菜
固安农场的正名叫“固安县牛驼镇驻军”,是中央警卫局下属的一个农场。它坐落在河北省固安县牛驼镇柳林庄区域。农场产品专门供给中央政治局领导食用,因为作用特殊,人们称它为“中央一号基地”。农场组织机构为军队编制,场领导和职工是军官和战士。根据各种作业,分成若干个专业队,由队长领导开展工作。各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从各地选派而来。干活的工人是战士,农忙时雇一些当地农工。
农场占地700亩,在种植方面有露地蔬菜和保护地蔬菜,有温室花卉和少量大田作物。养殖方面有养鸡、养鱼、鹿和警犬等。场内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一口矿泉水井,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二是有一口热水深井,出水口水温在70℃以上,水质好,可用于养殖热带鱼、洗澡、取暖等。这里的农副产品都是绿色的,既安全又卫生。农产品不行出售,有专车定期向北京护送。温室中的花卉专供中央国务院开会使用,用毕再拉回。
农场内有智能温室6栋,占地面积24.7亩,由水利部支援1500万元建造。有旧式普通温室12栋,占地22.4亩,有小型简易温室6栋,占地3.6亩,露地蔬菜面积10余亩。蔬菜生产技术员刘月谦,是无极县一位普通农民。由于蔬菜栽培技术较落后,再加上绿色蔬菜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000年3月,中国科学院项目办公室王大生,拨给我5万元的活动经费,让所里派我到固安农场去帮忙。给我的任务是帮助农场种好绿色蔬菜,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我是2000年5月初去的农场,到2001年底结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首先给蔬菜队的职工举办培训班,提高他们管理蔬菜技术水平。先后为农场引进了七个蔬菜优良品种,增加了花色品种,提高了蔬菜档次。在我的建议下,按我的设计图,将6栋旧式温室改建成新型半自动化温室。在温室间路边建造了拱型绿色长廊。平时常和职工打成一片,经常到现场指导生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在蔬菜栽培技术上,我按照“有机蔬菜”的高标准管理模式,来进行施肥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尽量做到少施或不施农药和化肥。在施肥技术上多用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将本场的鸡粪采用EM技术进行处理,清除臭味,净化环境;多施用有机天然的硫酸钾镁肥。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大苗,增加植株抵抗力。在灌溉上采用双腹覆盖膜下暗灌法,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减少发病条件。蔬菜的病虫防治上,采用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蔬菜发病后,使用糖氮醋液喷洒,或用竹醋液复合铜,或用氨基酸螯合铜液喷酒防治。在虫害防治上,室外设灯光诱杀,温室内挂诱杀虫板,用蓝色板诱杀蓟马,用黄色板诱杀蚜虫和白粉虱,虫害严重时采用生物源类杀虫剂防治,如用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齐螨类、鱼藤铜等非化学农药喷酒。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在蔬菜栽培技术上没出现任何大问题,农场场长吕广兴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也受到中科院项目办王大升同志的认可。
临别农场之前,为他们留下八条建议。
最后,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忆峥嵘岁月,共谋未来发展。祝福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