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中科院东北生态所大豆专家组来中心做了系列学术报告

发表日期:2011-10-28来源:放大 缩小

 

应中心领导马七军主任的邀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团队一行五人来中心交流、参观,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首先由团队学科组长、中科院人才计划刘宝辉研究员介绍了该大豆分子育种团队的研究概况。整个团队大豆光周期不敏感性分子机理、可产业化的大豆雄性不育杂交种的分子设计和调控大豆产量、品质性状形成的重要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出色的研究成果以及明确的发展目标。

接下来分别由团队成员冯献忠教授、孔凡江教授、袁晓辉研究员分别就各自领域研究做了精彩报告。

冯献忠教授为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遗传学,发育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此次来访,冯教授做了题为“植物器官形态变异的遗传控制和计算模拟”的精彩报告,冯教授以金鱼草为研究对象,从中鉴定了300多个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QTL,其中有50多个与植物器官的形态和大小有关,克隆了控制器官形态和大小的LF2.2基因,并详细介绍了金鱼草花型的由两侧对称转变为辐射对称的重要因子,同时建立了利用建模定量分析植物叶片大小和形态的技术体系。最后,冯教授还介绍他在大豆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伽马射线诱导产生的许多大豆突变体对于发现和阐明大豆产量重要基因以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孔凡江教授在植物茉莉酸代谢生理、大豆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在大豆开花期基因FT的鉴别和功能鉴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孔老师做了题为“大豆光周期开花的研究进展”。该报告包括刘老师和夏老师的部分工作;孔老师系统介绍了大豆中生育期相关的基因E1,E2,E3,E4的克隆以及显隐性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中对大豆开花的影响,另外讲述了大豆中十个FT基因的克隆以及功能,并发现E1,E2,E3,E4基因对FT基因起到抑制作用,对比拟南芥抑制的开花调控基因网络,发现大豆中的光周期调控与拟南芥存在差异。

袁晓辉研究员做了关于微分方程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利用已有的测序信息以及发表的文献的数据,针对大豆光周期基因网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改变几个变量,从而通过软件预测结果,另外袁老师还介绍了体节生长发育和生物钟调控网络的模型构建,这些模型对于试验的下一步开展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但是模型的正确性最重要通过实验的验证。

四个报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东北生态所大豆专家组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不但详实、生动,而且,还代表了该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为我中心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带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理念。与场的老师、同学都有很大收获。

 

计划财务部

2011-10-2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