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1-6-22 5:46:29 | ||||
“晋麦79号”地膜覆盖洪洞现场会。
□本报记者 张林
山西省是我国旱地小麦主产区,选育小麦抗旱高产品种、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尤为迫切。近年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与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研究员卫云宗带领的课题组,联合开展抗旱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课题组选育出“晋麦79号”和“晋麦85号”两个抗旱高产品种,成为山西省2009、2010、2011年国家小麦良种补贴主导品种,在山西省等周边地区累计推广达800万亩以上。在近年来的冬春低温干旱条件下,这些新品种表现出抗寒、抗旱、高产的特性,并取得大面积丰收,为保障山西夏粮安全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新品种创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新高
目前,课题组联合选育的国审品种“晋麦79号”已成为山西省旱地小麦的接替主栽品种。其中,洪洞县有旱地小麦30万亩,“晋麦79号”占近一半面积,并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抗寒性能。在2010年春寒严重时,该品种比其他同类品种表现出更强的抗寒性能,成穗数高,穗粒数多,无冻穗、无缺位小穗等现象。在今年的严重干旱期间(从去年9月下旬至今年4月),降雨量仅为70毫米左右,较常年减少60毫米,该品种又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比其他品种亩成穗多5.7万穗,穗粒数多2.8粒。
在洪洞县刘家垣镇西乔村,“晋麦79号”种植达到2000多亩。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测产表明,地膜旱地小麦平均亩产达292.9公斤,比当地对照旱肥田(亩产213.6公斤)增产79.3公斤,增产1.37倍,实现了旱年增产的目标;比大面积旱薄地(小麦亩产100公斤左右)增产3倍以上。小麦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达到2.6公斤/毫米以上,创干旱年份我国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新高。
卫云宗介绍,以抗旱丰产为主要特点的“晋麦79号”在参加国家旱地区试时,平均亩产达到279.3公斤,山西省区试平均亩产达到254.65公斤,均比对照种显著增产。“晋麦79号”适应性广泛,不管在平川旱地种植还是在丘陵山区旱地种植均能达到高产稳产。该品种属于水旱兼用型品种,在灌溉一水条件下,可实现亩产450公斤;灌溉二水条件下,可实现亩产500公斤。该品种抗冻耐旱能力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在高产稳产方面,成穗较多,穗结实性好,籽粒饱满粒重稳定,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易早熟。此外,该品种品质优异,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适口性好,非常适合百姓的面食需求。
今年对小麦生长十分不利,就山西省南部麦区而言,自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小麦播种后长达5个月无有效降雨,虽然其后有两次降雨,但并未对小麦生长产生多大影响,并对旱地小麦品种带来巨大考验。“晋麦79号”在生长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干旱的考验,受到广大麦农及当地领导的认可,成为农业部、山西省农业部门的重点观摩小麦基地,在推动山西周边地区抗旱高产小麦品种示范和推广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须对常规育种科研加大投入
近10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小麦受旱严重,2009年华北黄淮受旱小麦面积达1.4亿亩,2011年华北黄淮地区受旱小麦面积达1亿亩,对我国夏粮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甚至影响到世界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今年初对我国发出干旱预警,因此小麦抗旱高产保障粮食安全成为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张正斌表示,旱地小麦是影响我国小麦总产波动的主要原因。干旱年份,旱地小麦减产比例大;丰水年份,旱地小麦增产潜力也很大。因此,在抓好灌溉地区的节水小麦生产的同时,抓好旱地小麦高产对我国小麦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减少干旱损失,以实现对自然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是关键。据介绍,在国家“十五”、“十一五”期间的“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973”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研究基础优势,进行小麦抗旱节水高产种质资源的交流、小麦品种抗逆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抗旱指标异地鉴定和选择,针对我国华北地区选育抗旱和水旱兼用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以期为我国小麦生产作出应有贡献。
当下,科学技术在小麦抗旱生产中的增产作用越来越突出。研究表明,品种对农业的增产作用占到30%以上。在出现灾害年份,抗旱抗逆品种在应对气候变化、稳产和增产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和不抗旱抗寒的小麦品种比较,抗旱抗寒品种增产的贡献率超过50%以上,甚至更多。张正斌认为,选育推广抗旱抗寒及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对我国华北黄淮地区应对干旱等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对抗旱抗逆作物常规育种科研的投入力度。
《科学时报》(2011-06-22 B4区域 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