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雾霾污染渐成污染新常态。虽然经过多年的雾霾科(si)普(nue),但人们已经不再谈霾色变,转而从无奈到调侃。不过,仍然有许多小伙伴对雾霾知之甚少,以致让一些谣言没被拍死在沙滩上。今天小编就再给大家涨涨姿势,争取为早日战胜雾霾准备点干粮。
1、雾霾到底是什么鬼?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光知道PM2.5浓度,空气污染指数,细颗粒物等等这些名词,对防治雾霾来说没什么用,当聊天谈资都有股子烟熏味儿。
关键是要知道,雾霾到底是个啥,又如何起作用。
雾,是接近地面的空气因气温下降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颗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也称灰霾。
在气象学上,雾和霾的判识标准为:相对湿度小于80%时为霾;相对湿度大于90%时为雾;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时为雾和霾的混合物,其中雾和霾的程度要按照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分别小于2.5和1.0微米的细颗粒)的浓度来判识。
所以雾和霾的区别就是:“疗效”好不好,关键看大小。
值得指出的是,雾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污染导致大气细颗粒物增多的情况下,即使气象上判识为“雾”,也不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而是有细颗粒物附着的微小水滴。
2、PM2.5从哪儿来?
PM2.5的来源可分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
一次源又可分为自然排放源和人为排放源。其中,自然排放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海浪飞沫、生物来源等。
人为排放源包括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颗粒物、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厨房烟气等。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多种化学物理过程产生的二次细颗粒物。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气NH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等,都能在大气中被氧化产生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这些新生成的细颗粒物是大气中PM2.5的重要来源。全球范围内,二次颗粒物贡献率在20%—80%之间,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常常高达60%,在成霾时往往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更高。
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次颗粒物占比更高!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次颗粒物占比更高!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次颗粒物占比更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原来,雾霾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那这些颗粒物又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呢?
首先,颗粒物经过人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肺。PM2.5之所以对人体危害大,是因为它可以吸到肺里去。而且,小颗粒甚至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及其他器官。一个人平均每天大约呼吸一万升空气,一旦空气含有污染物,人体健康就必然会受到危害。
其次,至于造成哪种危害,则由PM2.5所吸附的东西来决定。PM2.5表示吸附什么东西决定它产生什么危害。如果这个地区主要吸附的是重金属,那可能这个地区产生重金属中毒的就多;如果吸附的是苯并[a]芘这类致癌物,那它就可能更多是产生人群癌症的高发,如果这个地区PM2.5表面吸附的很多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那它可能产生的生殖生育危害比较大。不同的地区,同样霾的浓度,或者说污染物的浓度,对健康的危害是不一样的,可能关键在于成分。虽然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雾霾和某些疾病有相关性,但并没有揭示他们之间确凿的因果关系。因此,雾霾危害健康不假,而其中的因果关系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转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网站)